
中国小吃:山东风味|内容简介......
《中国小吃》系列,包括: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安徽共十三本。
这套书在各地小吃种类的搜罗和制法的记录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许多人不知道,我国针对小吃制定有详细的行业标准。在六七十年代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,各地商业部门都要针对各种小吃品类制定成本核算卡。一个烧饼,要用多少面、多少芝麻酱、多少小茴香,材料成本是多少,利润是多少等。
山东小吃发展较早,东汉时赵歧流落北海(在山东临淄北),在市内卖饼(《资治通鉴》汉桓帝延熹三年———公元一六0年),是关于经营烧饼的较早记载。
到了南北朝时代,曾在北魏(公元六世纪初)做过高阳太守的贾思勰(山东益都人),曾遍访山东各地,查阅多种古籍,有的还经过来自实践,最后朱撰写了《齐民要术》一书,书中就收录了关于烹饪技术包括小吃制作的丰富史料。书中记载小吃的分类就有:饼法、羹臛、飧饭、素食、飧铺、棕䊦等。如饼法(面食品统称为饼,取面与水合并之意)就有:作饼酵法,作白饼法,作烧饼法,作髓饼法,以及象馓子、环饼、截饼等油炸小吃 品。如膏环“用秫稻米屑,水蜜溲之……手搦面,可长八寸许,屈令两头相就,膏油煮(炸)之”。这是一种用水蜜和糯米粉,经猪油炸成的油炸制品。又如截饼“用乳溲者,入口即碎,脃如凌雪”。这是一种用乳汁和面制出的酥脆无比的小吃。可见当时小吃的制作是非常讲究的。在面类小吃的制作中,仅和面就有乳汁、蜜水、枣汁、脂油等不同原料,另外还有夹羊肉馅和鹅鸭肉的。其他象杏仁粥、梅子酱、果脯、灌肠等,都是很普通的小吃。
经济繁盛的唐、宋时代,山东小吃又得到新的发展。《山东通志》记载,曾任过唐代宰相的山东临淄人段文昌精饮食,自编《食经》五十卷,时称《邬平公食经》。这是又一本撰写饮食烹调的古籍,当时就曾记有馄饨、粽子、汤中牢丸、樱桃䭔(最早的元宵)、五色饼、飰食等传统风味小吃,不少品种一直流传至今。他的儿子段成式著有《酉阳杂俎》一书,其中也有关于饮食烹调的记载。
到了明、清时代,山东小吃已经形成独特的地方风味,制作精细,用料广泛,品种繁多,应时而换。明代程敏政作《傅家面食行》诗,称赞说:傅家面食天下工,制法来自东山东。美如甘酥色莹雪,一匙入口心神融。〞清代文士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中称赞山东薄饼:“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,薄若蝉翼,大若茶盘,柔腻绝伦。〞并说当时有人称:“吃孔方伯薄饼,而天下之薄饼可废。〞可见山东的面头小吃制作之精美当时已负盛名。再如驰名国内外的抻面,源于胶东半岛的福山县,故称“福山拉面”,用手拉出圆、扁、三校形的面条,一块五斤(市制,下同)重的面可出一千多根面,形如银丝。这种拉面技术堪称巧夺天工。在抻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丝卷、盘丝饼等,都是山东的著名小吃。
山东小吃制法固细,品种也丰,《聊斋志异》的作者蒲松戲曾记有:“饸饹压如麻线细,扁食捏似月牙弯,上盘薄脆连甘露,透油飞果有套环,油馓霜熟兼五味,糖食酥饼亦多般〞(《蒲松龄集•饮食章»)。仅饼类就名目繁多,制法各异。据济南有的史料称:“和面作饼,或厚或薄,其名不一。厚者数分,日家常饼;内和以油,日油饼;油葱并加,曰葱油饼,薄者如纸,谓之单饼;内卷以生猪油及葱作成长形,而断之者,曰油护饼;更有形似日月,有咸有甜,有厚有薄,有粘芝麻者,有内起酥者,概曰烧饼。”“以面作寸许厚中径尺余之圆饼,烙而熟之,外焦黄而内细白,谓之锅饼。”这些小吃一直流传,而且品种越来越多,成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。
小吃食品多源手民间,与人们的生产劳动、节气时令、风俗俗习惯以及各地物产都有密切关系。如石岛的糖酥火烧,就是一种适合渔民出海打鱼时食用的小吃。这种火烧,经过发酵、加糖、和面,再用鏊子烙成两面周边都成棕黄色至熟,可久存而水分不减,食之松软,在不喝水和少喝水的情况下也可以食用,极适合海上缺水的渔民食用。潍县杠子头火烧是一种适合长途跋涉的旅行者用的食品,冬吃不凉,夏存不馊,既可久存,又便于携带,是一种受人欢迎的经济实惠的方便食品。
山东小吃的制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,有蒸、煮、烙、烤、煎、炸、炒、焖、烩等,有用木炭或铅末烤的吊炉烧饼、周村烧饼,有用鏊子上垫石子烤的武城旋饼;有半煎半炸的呱嗒;有先烙后烤的油旋、叉子火食;还有先煮再炸后炒的蛋酥炒面。这些独特的制法,又多是采用明堂亮灶的经营方式,使顾客能眼见耳闸,增加食欲。这些小吃多是规格较小,经济实惠,因此成:为夜宵店、集市食推、城市小吃店的经营品种。

⏬⏬
PDF版:蓝奏┇夸克
